挑戰自我,攀向巔峰

技術攀登

home-hero-corner.png

技術攀登需要綜合各種不同的攀登形式,基本攀岩技巧、雪地攀登、冰壁攀登、多繩距傳統攀登等,是對一個登山者能力的綜合考驗。 在台灣因除了攀岩外,一般人大概很少有機會接觸到雪地攀登、冰壁攀登,相對於這方面的技術及經驗是接軌國際登山領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扣,需要大力提升並廣泛推廣,方能跟上國際登山界的腳步,同時增加登山安全性。

image-1
image-2
image-3

技術攀登面面觀

text-border

技術攀登(technical climbing)包括攀岩(rock climbing)、攀冰(ice climbing)、以及面對冰雪岩綜合地形的山岳攀登(alpine climbing)。為了克服岩壁、冰雪的困難地形,攀登者須掌握攀爬的動作技巧,使用專業的裝備器材,並以繩索系統避免墜落的風險。不借助器材等外力上昇而僅仰賴自身肢體攀爬的自由攀登(free climbing)是攀登者崇尚的最高境界。 早期歐洲的登山者為了克服阿爾卑斯山陡峭的岩壁而在近郊的岩場練習,發展出攀岩的專業技術與器材,也逐漸走出登山而成為獨立的領域。拜人工或室內攀岩場全面普及之賜,攀岩現今已成為熱門的新興運動,也是邁入其他技術攀登領域的基本功。 攀岩者通常穿著吊帶(harness)並利用攀登繩、鉤環(carabiner)等器材以及在岩壁上置放的保護點來保障安全。

image1
image2

初期的攀岩者將岩釘(piton)打入岩壁的裂縫作為保護點。為了避免岩釘對岩壁的破壞,塞入裂隙中的岩楔(nut, chock)逐漸取而代之。1970 年代彈簧岩楔(Spring Loaded Camming Device, SLCD)的發明為傳統攀登(traditional climbing)的安全帶來突破性的保障。

運動攀登(sport climbing)

為了規避傳統攀岩的墜落風險而能專注於攀登能力的提昇,部份攀岩者在岩壁上鑽孔打入固定式螺栓(bolt),此種攀登方式稱之為運動攀登(sport climbing)。

image1
image4

單繩距(single-pitch)、多繩距(multi-pitch)攀登

一般在 30 米(半條繩長)以下的岩壁可採單繩距攀登,攀登者爬到頂端後由確保者用繩索降下地面或自行用繩索垂降。在多繩距攀登時,領攀者爬上一段繩距後會架設確保站(belay station),跟攀者隨之上攀並回收路線上的保護器材以供下一段繩距領攀者使用。

image1
image4

大岩壁攀登(big wall climbing)

許多攀岩者嚮往的大岩壁攀登則是需要攀爬一天以上的多繩距攀登。由於隔夜攀登攜帶更多沉重的裝備、糧食和飲水,拖吊系統是不可或缺的技術,一些極難攀登的岩面也或需借力繩梯等器材以進行人工攀登(aid climbing)。

parallax-effect-cover

抱石(bouldering)

通常是在 4、5 公尺以下之岩石攀爬,僅靠地墊而不用繩索來保護安全。抱石原本是攀岩者為了攀爬長路線而用來訓練攀登技巧與體能,但現已發展成單獨的攀岩項目了。

獨攀(solo)

是多數攀岩者敬而遠之攀岩型態。無繩獨攀(free solo)可說是自由攀登精神發揮的極致,除了攀登能力外尚須有強大的心理素質才能面對失手即致命的恐懼。至於以繩索系統自我確保的獨攀(rope solo)則可以自由攀登方式或使用人工攀。

image7
image8

2020 年攀岩成為東京奧運正式比賽項目

隨著室內攀岩場的普及,攀岩也朝向競技運動發展,在國際運動攀登總會(IFSC)的積極推動下納入 2020 年東京奧運正式項目後,運動人口更有大幅的成長。
攀登競賽包括先鋒(lead)、抱石(boulder)、速度(speed)三個項目。先鋒賽的路線長達 10 幾米,選手在繩索確保下攀爬並須將繩索依序掛入路線上預置之快扣鉤環,成績以限時內之攀登高度決定。抱石賽選手必須在限時內嘗試 4 至 5 條抱石路線,以完攀(top)路線數目、達到路線中得分點(zone)數目、以及嘗試次數來決定名次。速度賽採 15 米之標準賽道,選手採頂繩攀登(top-roping)方式並以完攀之時間一決高下。

冰攀

冰攀

是雙手使用攀登冰斧(ice tool)配合雙腳穿著的冰爪(crampon)攀登冰壁。冰壁可分為由水凝結而成的水冰(water ice)與降雪經過冷熱、壓力、時間等作用形成的山岳冰(alpine ice)。如果攀登路線上也包括了無冰的岩壁即成為所謂的混合攀登(mixed climbing),若是在純粹的岩壁上以冰攀工具攀爬則稱之為乾攀(dry tooling)。 山岳攀登通常以登上峰頂為目標,攀登者面對高山的冰河、岩壁、冰坡等地形必須發揮全方位的技術攀登能力,包括冰河行進與裂隙救援、攀岩、攀冰、雪崩研判等。當登山者將目標提升到八千米的喜瑪拉雅巨峰時,面對低溫、低氧、長路線的挑戰,通常會採用遠征式(expedition style)或稱圍城式(seige style)的攀登,從基地營以上大量架設固定繩,攀登者與協作來回運補物資並建設高地營作為最後攻頂的準備。攀登界的精英則將過去在阿爾卑斯山的攀登風格應用在七、八千米的高峰,揚棄了大型遠征隊使用的固定繩、協作、氧氣瓶與來回運補,採用小隊伍、輕量化、快速化的阿爾卑斯式(alpine style)攀登。而近年來許多高海拔登山客只需拉著攀登公司架設好的固定繩一步步邁向峰頂,此種高度商業化的方式已難稱之為技術攀登了。

image10
image11